• 红足1世官网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一辈子和真善美打交道,多幸福”——专访清华经管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陈煜波

2013-03-13
阅读:

 

陈煜波

即使从未见过面,要从舜德楼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区分出陈煜波也并不是一件难事。接近1米9的个头、脸上挂着孩子般简单的微笑,这让他在人群中格外显眼。然而,真正让大家记住他的不是高大挺拔的身姿和温暖随和的笑容,而是他出众的学术成就和为人为学的独特思想。这位70年代出生的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工商管理博士现在已经是清华经管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曾先后多次获市场营销学领域国际最佳论文奖,用“青年才俊”这样的词语形容他一点都不为过。

采访前,陈煜波刚听完讲座匆匆赶回,一见面便热情地与记者握手寒暄并邀请我们进入他的办公室。除了桌椅和电脑,这个房间里最醒目的便是靠墙的一面大书橱,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中英文书籍。就是在这个简单又充满书香气的小屋里,陈煜波与我们畅谈起他的生活与学习、理想和人生、过去与未来,以及在此过程中他一直践行着的真善美。

 

求真,永不过时的处事原则

1999年从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在同学们眼里应该“从政”的陈煜波却选择了出国深造。驱使他毅然走上这条路的是个再简单不过的理由,“我一直想要培养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一个人将来无论是从事学术、从政、从商,都是相通的,都要有思想。没有思想什么也做不好”,他说。在他看来,这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逻辑思维。“我们做研究的学者,严谨是最基本的,没有真的仔细研究论证过的,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这就是逻辑思维。“更加理性的是把人和事分开,就事论事。中国人的思维有时太发散,西方则非常讲求逻辑。英文里有一句话,你可以置疑别人的判断,但是千万不要轻易置疑别人的动机。咱们要就事论事。你的观点、你的推断要讲求逻辑、严谨,不要说话前后矛盾,这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做学问就是要追求真实”,他说,真实的学问需要系统严谨的逻辑思维。

就是因为这个“最初的梦想”,陈煜波在国外一待就是十多年。多年的求学生涯不仅让他学到了自己想要的知识,还在学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作为经管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回国前的陈煜波曾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有着终身教职的副教授,并曾获得该校管理学院院长优秀教学奖、院长课程创新奖、以及杰出高等教育工作者等多个优秀教学奖项。

可以说,在美国,陈煜波的学术事业正蒸蒸日上地发展着。然而,他却在这时选择了回国。2012年,时隔13年,陈煜波像当初选择出去时那样,毅然决然地回来了。

比国内更适合做学术的环境和氛围、学习工作了多年的再熟悉不过的学校、永不担心失业的“尚方宝剑”----终身教职,在很多人看来,选择回国的陈煜波放弃了太多。

然而,陈煜波却不这么认为,“回到中国,我可以发挥的价值更大”。来到中国最高等的学府,用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影响中国最优秀的学生,这便是他的真实想法。

很多留洋学者回国后常常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上,心态非常不好。陈煜波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些问题。 在很多留洋学者回国后面临的“改换频道”和适应这个问题上,陈煜波在思想上早有准备。他不仅意识到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文化对于“海龟”们的重要性,而且一再强调要“脚踏实地”,要“接地气”。“接地气非常重要,一定要从心里觉得中国的问题真的很重要”,陈煜波表示,西方一些研究体系和思维非常成熟,但是要真正的用它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中国的问题。

在陈煜波的眼中,求真不仅是要追求真实,还是一种认真的态度。“这个世上就怕认真两个字,你把这个事情做好了,总有机会的。”

 

为善,需要一点理想主义情怀

陈煜波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则属于随和的贤妻良母,民主、开放、平等宽松的家庭氛围使得他特别讲求善良与正气。而生于农村的他,由于真正看到过中国的最基层社会,对弱势群体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人要正,最基本的便是要善良”,他说这是家庭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作为一名学者,陈煜波心中的善不仅是善以待人,更代表着一种学术精神和一份以学报国、回馈社会的情怀。

在陈煜波看来,大学是出思想的地方,学术是一个大学的根本,商学院的学科虽然多以应用性为主,但仍要有自己的学术坚持。“商学院不应只是顾客导向,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满足他。我们得为他们的将来负责、对社会负责。”他说,大学是思想启蒙的摇篮和社会道德的守望者,而这个角色主要靠大学里的学者们来完成。

专业精神,这是他深为认同的一个词;“做事情需要问为什么,但是不要太功利”,这是他心目中商学院应该传达给学生们的基本理念。做一天工作,就要有一天工作能达到的效应,就要做到极致。偷工减料、敷衍了事是陈煜波所坚决摒弃的,在他看来,这不仅对个人没有好处,对社会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学者可以做很多事情,不仅是教书育人,还可以回馈社会。”

这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很大一部分源于大学时代做校学生会主席的经历,这也是陈煜波口中大学时代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带领学生会的干事去后勤查食堂、去菜市场调查菜价、为同学们组织演出活动….,这是陈煜波在学生时代经常做的事情。不为讨好老师,只想为同学们踏踏实实地做一些事情,用陈煜波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走群众路线”。

而这段经历带给陈煜波的,不仅仅是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如果周围人的生活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更好一些,其实你会很开心。不说对国家、社会做多少事,最起码是给周围的人带来一些有益的变化。”陈煜波一字一顿地说道,一边看着我们一边点头。

“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在脑子已经根深蒂固了,这和传统的家国情怀有关系。”家国情怀,这名年轻的归国学者脱口而出的四个字,重有千金。

这种情怀也与年代有关。七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大部分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而他想用己所能为周围的人、为社会做一点事情;他一再强调思想要“严谨”,不能信口开河,以防对别人造成不利的影响;他鼓励帮助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知识和做人两方面共同成长。现在,陈煜波正把这种家国情怀的内涵带到这个年代、带到他的学术工作中、带给他所培养的众多的学生们。

 

向美,爱好与爱点亮生活

由于热爱着他的学术研究,陈煜波把大量的时间和心思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然而工作之余,这名自大学起就与工科和商科打交道的学者却对文学艺术情有独钟。

音乐、建筑、书法、美术……陈煜波对各种各样的艺术都充满兴趣。他说,不管是东方的写意还是西方的写实,都“有一种美在里面”。

古典音乐和戏曲是陈煜波最喜欢的两种艺术形式,他毫不讳言自己是一个“乐迷”。大学时代他便经常去学校大礼堂看演出,交响乐、戏剧等什么都看,出国后,豪华的礼堂、顶尖的演出团队和学校里相对便宜的票价使这个喜好不仅被保留下来,而且成为慢慢成为一种习惯。去现场,他穿上很少穿的西装衬衫,跟众多穿着同样庄重的人坐在一起,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感觉会有一种“节日的仪式感”;周末在家,他放上自己喜欢的碟,经常一听就是一整天。听音乐看表演已然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刚来北京没多久的他已经把北京所有的大剧院都去遍了。“生活的乐趣就在里面”,他说,“做研究是很苦的,十年磨一剑,你要有足够多的兴趣爱好调节你的生活。”

喜欢美的事物并从中寻找乐趣,这让陈煜波的生活丰富而美好。而同样由于对学生的爱,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个他,与学生在一起,工作也是美的。

他强调与学生平等,乐于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他关心学生发展,在生活上帮助他们解惑的同时,在学习上总是奉行“严格要求”的政策。尽管这学期并没有给本科生开课,陈煜波还是会经常接到本科生的来访,谈谈学习、聊聊人生,每次他都会热情耐心的接待。“学生特别的可爱,我愿意把时间给他们”。

艺术、生活、兴趣、学生、工作,“美”与“爱”两个字将陈煜波人生的各个方面贯穿起来,因为美而产生爱,因为爱而更加美。而正是这些,点亮了他的生活。

最后,陈煜波分享了他的一些学习感悟,并特别强调要广积累。在国外做老师期间,就经常与自己的学生坐在一起旁听其他系老师的课程;12年春在清华访问时则从头到尾听完了《制度演变》这门课程。在他看来,跨学科的知识积累对后续的专业研究非常必要。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菜刀刃与斧头刃的厚度是一样的,之所以斧头能够劈开柴而菜刀不能,就是因为菜刀后劲不足而斧头后部足够厚重有力。此外,他还提醒同学们不要过早地把自己限定在某一个领域,更不要过早地把自己变成一个很窄的技术人才。

“我希望大家能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人才”,他说。

“一辈子和真善美打交道,多幸福”,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陈煜波始终奉行这样的理念。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开辟出一条“求真、为善、向美”的人生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