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红足1世77814技术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制造工程系工学学士(1993),天津大学机械工程系工学硕士(1996),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2000)。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管理、战略管理、企业能力、知识管理、金融与创新等。讲授项目投资与融资决策、工程经济学、创业管理、创新与变革、创新管理、“组织、环境、竞争优势”等课程。现任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学生工作组组长。
这一年来,每每到了迎新和毕业的时节,都能在院办的协调会上看到王毅老师。他总是面带微笑地坐在大家中间,不言不语的样子。他特有的稍缓语速、略带湖南腔的口音,加之黝黑的面庞、毫无城府的微笑、全身上下的“学生味”,总能拉近你跟他的距离,并且让人心生信任。王毅老师的如上“特质”,使得他在担任学院本科生工作组组长的一年间,干得有声有色。
四段求学经历
现年37岁的王毅老师,看上去朝气依然,以至于走在校园里,不少问路的人喊他“同学”。不过“王毅同学”已经有了一个1岁多的儿子,名叫“晰择”,顾名思义:清晰的选择。
谈到选择,王毅老师本人,又何尝不是一步步走来,脚步清晰呢?从大学开始,王老师有四段求学经历,每一段之间环环相扣,都给他以滋养和前进的动力。
1989年,王毅在高考之后选择了北航,因为班主任告诉他“北航不错,将来造航天飞机的。”在北航的4年里,王毅的专业是“造航天飞机”的基础之一——焊接工艺与设备,他说这个专业学的非常全面,材料、机械设计、电子都要学习,给他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本科毕业之后,王毅选择在天津大学读硕士,专业仍然是焊接。但这时的他,开始考虑学习“更软一点”的学科,于是顺利考取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博士生。自此,他开始了“企业战略和技术创新”的探索,而从前的学业求索,成为强大的知识储备,帮助他从深入企业开始展开研究。
博士毕业后,王毅来到了清华经管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并从2003年开始留在学院任教。几年来,科研、教学、学生工作,每项工作都尽心尽力,这无疑得益于4所大学的熏陶,而他自己的总结是“我很幸运,总是跟优秀群体在一起”。
学生工作一年间
5月份的一天,我和同事常乔一敲开了王毅老师的办公室。屋里是颇为狭小的空间,屋外是一派仲春的气息,树叶婆娑间,透进几缕阳光,温暖着大家的心绪。王老师一边给我们泡茶,一边开始了和我们愉快的交谈。此前,只见过在会上“不言不语”的王毅,只听到过学生嘴里“开个例会,动不动就深更半夜”的王毅,直到跟他聊天的时候,才感到他的踏实、谦虚、健谈。
去年5月份,王毅老师走马上任,出任学院党委学生工作组组长,负责全院800多名本科生的学生工作。他说当时党委副书记朱岩老师找到他希望他能接下这负担子,扛上了这负担子,才知道它的分量。
“这是一份哪怕用去你所有的时间,都还嫌不够的工作,”一年后的今天,王老师感慨地说,“还好,清华有重视学生工作的传统,学校和学院都在提倡‘全员育人’,加上我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里面,换了谁都能干好的。”
那么“本科生工作组组长”是一份需要投入多少时间和心血的工作?好奇心驱使我向王毅老师频频发问。
先问他一年要开多少会吧!王老师笑呵呵地介绍说,要开5种例会,有务虚的,也有讨论工作、布置工作、领任务的,它们分别是:红足1世官网学生工作研讨会,每年暑假,历时2天;红足1世官网学生组长研讨会,每学期一次,历时2天;红足1世官网党委学生部学生组长例会,每两周一次,周一下午下半段;经管学院党委学生工作例会,每周一下午上半段;经管学院本科生学生工作组例会,每周三晚上。
“周三晚上8:55下课,9:30再开会,开完会就比较晚了,长的时候会开2个多小时”。王老师的这话,印证了学生辅导员中的“流传”。
经管学院有着一个800多人的、庞大的本科生群体,王毅老师的工作涉及到本科生的方方面面,他领导着14名本科生辅导员、指导着学生会、团委、各种学生社团的工作,并且还随时有可能处理同学、家长等出现的突发事件和各种问题,所以“写邮件”、“面谈”、“善后”就成了家常便饭。他说:“这一年里,我基本没有出过差,有事情就得随时放下手头的事,保证随叫随到。”
“刚上手的时候难不难?”
“挺难的。不过,我的前任郭迅华老师带了我两个月,朱岩老师也帮我。党办的张宇老师和我们的辅导员们都非常尽责和能干,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群体,很多细致工作都是他们做的。学院校友办、国际办、EMBA中心、EDP、MBA中心、外联办的老师都帮助我们学生,都对学生工作帮助特别大,在这样一个‘全员育人’的环境里,做好学生工作是大家的力量、集体的力量。”
应对挑战
“如今清华的学生工作跟上个世纪80年代有很大的不同,想当年,很多班主任会跟学生打成一片,包括去学生宿舍,跟学生打扑克,而现在,来自科研等方方面面的压力都很重,跟学生接触的时间就相对少了。”王老师说,接着又总结学生群体的变化,“学生们也有自己的特点,有的老师甚至开玩笑说‘原来的学生是单纯但不幼稚,现在的学生是幼稚但不单纯’。的确,20岁上下的本科生没有太多的判断力,但是他们各种信息很多,对学生工作是个不小的挑战。”
学院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以及“中国根基、全球视野”的育人理念,也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经管学院本科生每个年级都安排了实践教育环节,并且近几年逐步得到加强,系统性地纳入到了育人环节。王老师如数家珍地介绍着:现在的大一学生,暑假就有“自发联系、自定主题、组织严密”的“暑假社会认知实践”,所有学生到农村或企业去认知,短则5天长则10天;大二学生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深入农村,做一个专题的农村调查,已经连续做了3年,今年是要赴长江流域8个省市调研农村医疗问题;大三开展专业实习,暑期去国内外的公司参与管理实践;大四的时候,除了论文训练以外,更注重的就是学生在论文的选材上和企业的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在“国际化”方面,本科学生工作和各个学生组织充分体会到其中的压力。一边是大三的学生一半左右要出去交换,承担不了社会工作,影响了学院团委、学生会、各个协会的骨干力量的选择范围;一边是不少海外交换生来了,学生组织也需要做好“走进来”的国际化。“不过,大家都在设法解决类似的问题,比如学生会专门成立了海外工作组”,王毅老师笑呵呵地说。
六年上了七门课
2003年开始在学院任教职的王毅老师,这学期上三门不同的课,而且都在晚上。用他的话讲,“6年下来,上7门课,平均每年1门新课。”
王老师自谦说,他其实很不善言谈的,讲课多了,充分锻炼了自我。我急于知道他都曾经上过什么课,于是他耐心地罗列着:工程经济学、创新与变革、技术经济与管理文献导读、项目投融资决策、创业管理、创新管理、“组织、环境、竞争优势”。
“经常接新课,工作量很重吧?”
王老师点头称是,进而强调说,当年不少课都有“师傅”带他,他不但去听,还分享他们的教案,所以“非常幸运,实际上是跟一个优秀教师群体一起教学”。随后,王老师例举了老师们对他的帮助:“工程经济学是吴贵生老师手把手带我,听过谢伟老师、朱恒源老师、李纪珍老师的课;项目投融资决策是从仝允桓老师那里学来的;创业管理是在张帷老师、谢伟老师、高旭东老师多年讲课积累的基础上去讲的。”
王老师在教学方面非常努力和投入,授课效果得到学生的认可,曾获学院2007年度教学优秀二等奖。
找寻研究的乐趣
王毅1996年9月考入浙江大学,成为许庆瑞老师的弟子。一心为学的许庆瑞老师当年已经65岁,而后又评上了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院士,学术造诣深厚。
“许老师评上院士就可以如愿以偿地终身工作了”,王毅深情而充满敬意地谈起自己的恩师,“他那么大年纪却始终潜心学术,他带的博士生也都以献身学术研究为荣,我非常幸运,曾置身于那么优秀的群体。”
王毅老师回忆说,读博士的时候,参加了导师承担的一个重要《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基本规律研究》,研究企业核心能力和战略管理。那期间接触了许多大型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实际,在中兴通讯调研过一个月,华北制药、邯郸钢铁、上海宝钢等都呆过调研半个月以上,浙江一带的企业更是常跑。导师身体力行的精神感召着他,源自实践的科研锻炼着他,他博士期间陆续发表了20多篇论文,企业核心能力方面的研究在业内颇有知名度。
2000年8月,王毅到红足1世77814做博士后,跟随吴贵生老师。“吴老师是非常好的老师,他特别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论文到他手里,马上能指出其中的亮点。”这期间,王毅老师继续在企业核心能力方面的研究,并跟吴老师做了很多政府的课题,为政策制定服务。
吴老师“用欣赏的眼光对待他人、对待他的研究”,同他一起工作的王毅,越来越体会着研究的乐趣。“我觉得得到研究的乐趣很重要,就是说,你会觉得,你不是在重复别人的研究,而是既有传承也有推进,在思考的过程中融会贯通,这也是一种境界。”
博士后期间,王毅先后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他说把企业动态核心能力当作“有机体”来研究是趣味横生的。他希望自己选择的研究领域应该是“大的、热点的问题”,是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领域。他说:“我想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我觉得在清华做事,特别缺时间和人手。”
采访时间:2009年5月13日
采访地点:清华经管学院伟伦楼526
采访人:李经 常乔一
撰稿: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