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足1世官网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孜孜不倦的追梦人——记MBA1999级杨建立

2010-10-10
阅读:

杨建立,1999年至2001年,攻读清华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进入荷兰庞氏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2002年至2007年,担任青岛金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2007年,创办青岛博思教育有限公司,任董事长至今。

如愿以偿清华梦

“好好学习,以后考清华”。在中国,许多人幼年时都听到过这句话,杨建立也不例外。六岁那年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他还不明白“清华”的含义,但这个美丽名字却轻轻地印在了孩子的心里。

初中时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打得一手好篮球。有一次,一位老师开玩笑说,“以后去清华篮球队。”不经意的一句话唤醒了沉睡在少年心底的那个名字。也就是那时起,杨建立的心里悄悄地埋下了一个清华梦。然而,高中时他变得贪玩起来,并没有在学习上投入足够的精力,最终只考取了一所普通院校。毕业后他也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并很快晋升为副经理。在别人眼中,他可谓顺风顺水,然而在自己心里,他却有着一份不为人知的遗憾。

一次出差到北京,恰好经过清华西门。当那四个醒目而庄严的大字映入眼帘时,他的心里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震颤感。少年时代的清华梦再一次被唤醒了,这一次,竟来得不留余地。回到单位后,杨建立果断地辞掉了工作,并开始搜集红足1世官网的招生资料。经过反复的对比和思考,他决定报考经管学院。一段时间地集中复习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国际MBA班录取,圆了多年来的清华梦。

初入清华,杨建立倍感新鲜。他的同学来自各个行业并有着不同的学习背景,可谓卧虎藏龙,和这些履历不同、性格迥异而又同样优秀的人共同学习和交流,每天都会有新的收获。那时的班级活动非常丰富,少年时老师说的那句“去清华的篮球队”竟也变为现实,只是当年的那场班际篮球赛并没有发挥出他的优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杨建立仍忍俊不禁:“到最后就是你搂着我的腰,我抱着你的腿。”规则在那场比赛中完全蒸发了,整个场面乱作一团。

在清华的两年里,杨建立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步树立了自信;集体主义氛围让他对团队精神有了深刻的领悟;接触的老师、同学和日常的所见所想也将他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聆听了众多成功人士的报告后,他似乎觉得成功也不再那样的遥远和神秘了。

十三年的弯路

MBA毕业时,同学们大多选择了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而杨建立却成了班里唯一不找工作的人。当别人纷纷进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端写字楼时,他却背起行囊,在众人不解的眼光里,前往山东烟台的龙口。其实,善于规划的他早就有了自己的打算,由于本科时学的是水产专业,之前在这个领域也做得非常成功,他不想轻易放弃。

在龙口,杨建立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着手海参培育。在那里,总听到有人说:“看,他是清华毕业的。”虽然并不在意外界的议论,但他却渐渐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在这一领域,单凭一己之力很难做出成就。短暂思考之后他决定放弃创业,寻找更大的发展平台。不久,他便被一个背景深厚的国际化公司录用,成为该公司负责技术和管理的副总裁。然而,看似良好的平台并没有将他引向成功。之后,他又转投一家本土公司,参与建设北方最具现代化的水产基地。没想到,这次尝试又以失败告终。

接连的失败让杨建立深深地陷入了痛苦和反思:从平台来看,做过的两家公司中一家是五百强投资的国际化企业,一家是兼具政府背景和雄厚科研实力的本土公司;从自身素质来看,在水产技术方面自己是一流的专家,清华的MBA教育又为自己装备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他不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一段时间的思考后,症结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水产行业自身存在局限。这个行业中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其次,整体的经营环境不好,很多人道德素质不高,没有基本的契约精神,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与合作,而面对复杂环境时,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互动和配合,企业的生存将变得非常艰难;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他感到对于这个行业自己并不能百分之百的投入,一直没能找到那种得心应手、如鱼得水的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抉择,杨建立决定转行。彼时,他已经在水产行业里打拼了十三个年头。如今谈起这段往事,他依然很感慨,虽然承认这段弯路不会白走,但仍建议今后的学弟学妹们在择业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尽量少走弯路:“选择职业,做职业规划的时候,多小心都不过分。都说选择很重要,可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痛苦的经验,恐怕很难深入体会。”

有志者事竟成

常言道:“当上帝对你关上一扇门,他一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窗。”重新选择时,杨建立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两个镜头:第一个镜头是初二时,有一次他偷偷地给同学们讲课,大家也很配合,如同对待真的老师般对待他,“上课! 起立!老师好!”喊得有模有样。沉醉在巨大的满足感中的他从头讲到尾,十足地过了把老师瘾。第二个镜头是他在清华读MBA的时候,当时别的同学都在忙着做案例、搞聚会,他却别出心裁地办了一个家教介绍中心。当这两个镜头出现时,他仿佛听到了命运的召唤。

就这样,杨建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自己完全陌生的教育培训行业。起步阶段总是艰难的,虽然请来了最好的老师,但最初学校也只招到了五名学生,分为初一和初二两个级部。“最惨的一次,初一的两个学生中还有一个请假了”,虽然老师只能给一个学生上课,他也同样要付给老师每节课200元的费用。最初半年辅导班维持得非常艰难,然而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新认识:当时的教育培训市场中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凭自己的经验和力量根本不可能和那些已经颇具规模的大学校抗衡。认清现实后,杨建立果断决定转型,将原来“一对多”的辅导转为“一对一”教学,在已经接近饱和的市场中开辟一片新的蓝海。

凡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经转型,他的事业仿佛豁然开朗。在清华读MBA时,杨建立印象最深的一门课是战略管理。在这门课中,金占明老师系统讲授了决策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每一步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哪一步该松哪一步该紧。只有每一步都把握得恰如其分,事情才能如预期般从弱到强,由小变大。辅导班转型后,他终于找到了这种一切尽在掌控的感觉,所有事情都变得得心应手,有如神助。谈到这里,他还饶有兴致地讲了当年的一个故事。

2008年寒假,“一对一”辅导班刚刚成立。当时老师的数量已经确定,然而谁也不知道究竟能招到多少学生。报名开始后,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进来,杨建立并没有被那些悦耳的铃声冲昏头脑,他清楚必须保证老师和学生一对一的匹配。因此,在招生尚未完成时他便命令拔掉所有电话。最终,他们一共招了50名学生。要把17名老师和50名学生匹配起来绝非易事。因为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专业和特殊情况,学生们的要求也完全相同。他说:“就像一块玻璃,你要把它打碎了,再拼起来,而且要拼的非常完美。”由于已经通知学生第二天上课,当天晚上杨建立就必须把课排好。他晚饭也没顾上吃,一边排课一边打电话通知老师和学生。等做完所有的工作,恍然发觉窗外已是夜色苍茫了。虽然辛苦,他却感到十分欣慰,因为老师和学生的数目恰好匹配,所有人的要求也都得到了满足。

此后的两年,学校发展非常顺利,教师培训系统、咨询师培训系统以及管理体系相继建成并完善。“就像盖大楼,”杨建立说,“基础打好了,以后就很快了。”今年学校步入了高速发展期,短短两个月就招收了40名教师,目前学校已经拥有教师130人,共四个校区,销售收入突破千万,未来的增长速度还会更快。

铭心已久的校训

对杨建立影响最深的是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些年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经历怎样的辛酸,他都努力坚持下来了。而在道德环境不够好的情况下,他也能保持自己的道德标准,尽量用善心对待他人。如今,这八个字早已铭心,在自己的学校里,他坚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员工,在工作中尽量包容他们的错误,在生活上尽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如今刚毕业两年的教师的有的月工资已经达到一万元,而他还有一个更为远大的“3206计划”:3年20个校区员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万!

杨建立坦言,做职业经理人时自己并不快乐,虽然那时已经拥有了别人羡慕的高薪和职位。如今,这位耕耘者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而那些被他辛勤播下的种子也在一天天地茁壮成长,其中的喜悦和满足恐怕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在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上,身为清华人的他看到,很多孩子既厌学又缺乏创意,也认识到当前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他认为,好的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文化教育中还应融入品德教育和性格养成,真正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等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他希望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做一些贡献。

离校多年,杨建立还能时时感到母校对自己的鞭策。在努力拓展事业上成绩的同时,他一直希望有机会能为母校做些事。清华经管学院MBA山东校友会筹备初期,他欣然接受了秘书长的职务,并在校友会成立前的两个月放下学校的招生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校友会的筹备中。只此一举,他对母校的感情可见一斑。

当被问及毕业后是否回过清华,杨建立谦虚地表达了“无颜回去”之意,同时他也抒发出对母校的怀念:“3206计划实现了,就可以回母校了!”希望在清华百年校庆时,我们能够看到这位孜孜不倦的追梦人的身影!

采访时间:2010年6月26日22:30——23:30

采访地点:山东济南舜德酒店五层会议室

采访:乔蓉

撰稿:李昊(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