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足1世官网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偶然中的必然 ——记MBA2000级丁开磊

2010-12-13
阅读:

丁开磊,1996年本科毕业于石油大学。先后就职于北京地质录井技术公司、加拿大DATALOG公司。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清华经管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7年创立北京奥斐德石油技术有限公司。

走进奥斐德

9月初的一天,我们赶往北郊的清河。抵达时,正待寻找奥斐德石油技术有限公司的标牌,忽见远处一人正向我们招手,他便是丁开磊学长——身材高大,穿着浅绿色T恤,笑容亲切。

公司所在的厂区干净空旷,道路两旁草木茂盛。丁学长引领我们步入厂区深处,周围也愈发显得宁静,午后的阳光洒在刚漆过不久的一排浅黄色房子上,温馨可人,奥斐德深蓝色的标志赫然映入了眼帘。进入公司,员工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工作,整个办公区安静如同无人存在,用“掉根针也能听到”形容也绝不夸张。

来到丁学长的办公室,他向我们介绍了奥斐德的大体情况。公司主要是为石油勘探服务,致力于石油钻井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处理和挖掘等软硬件的研发、生产和工程技术服务,产品有kelog综合录井仪、wellwatch钻井参数仪以及rigview钻机监视系统等。

成就今日的两次偶然

进入石油录井领域非常偶然,高考时,计算机行业方兴未艾,丁开磊一心报考石油大学的计算机系,到学校报到时却发现自己被调剂到了石油地质专业。原来为了巩固本校的优势,石油大学将所有选择服从专业调剂的高分考生都调剂到了石油工程、石油地质等主干专业。这个意外的改变让丁开磊感到沮丧,加之学校地处东营郊区,当时校园内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更令他心灰意冷。他给父亲写了封信,表达了想要退学的念头。“你听说过李四光吧,他就是学地质的。”父亲的这句话让他坚持了下来,当时他也没有料到,日后自己竟会在这个领域里扎下了根。

大学毕业时,丁开磊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到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成立的一家新公司——北京地质录井技术公司。由于当时国内还处于手工录井、地质录井的阶段,综合录井的概念尚未普及,为了与国际接轨,这家公司在勘探局的支持下,先后从世界领先的贝克休斯、哈里伯顿、法国地质服务公司等各大录井公司购置了多台综合录井设备,丁开磊与其它刚刚毕业分配过来的大学生一起,被安排学习和使用这些设备,到油田进行现场技术服务。此后,又被公司派往新加坡参加斯伦贝谢公司的技术培训。短短几年,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他逐渐熟悉并掌握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综合录井技术。

报考清华MBA也很偶然。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MBA教育迅速发展。一次,丁开磊与一位同事偶然到清华游览,在老校区一带,他被深深地打动了:大礼堂庄严典雅,图书馆宁静温馨,工字厅严整庄重,古朴幽雅的喷泉幽幽呜咽,仿佛诉说着光阴的故事……丁开磊的性格有理科生的理性和严谨,又有着非常感性的一面,也常有惊人之举。那天,他突然产生一个念头:要留在这里读书。于是,径直去经管学院报了名,准备参加几个月后的MBA考试。

到清华读书时,丁开磊已经辞掉了以前的工作,转入当时世界排名第四的加拿大录井公司DATALOG。工作兼顾学业,他几乎成了班里最忙的学生。既便如此,他毫不松懈,扎扎实实地完成了所有课业。虽然只上过一学期的《会计学》,如今他还能从专业会计的账本里挑出错误。执教《会计学》的谢德仁老师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案例教学中,他善于从复杂案例中抽丝剥茧,形成几条主线,根据这些主线就可以把事情剖析得清清楚楚。丁开磊认为,这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抽象概括能力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企业都非常必要。如今在公司的管理中,他依然奉行“大道至简”的理念。除了知识和思维方式,在清华读书的几年里他还收获了友情。如今同班里的同学仍时常抽时间聚会,对于当年的同窗之谊,彼此都非常珍惜。

创业,从演习实战

丁开磊进入DATALOG时,这家公司刚刚设立中国代表处,他是那里的第一名也是唯一一名员工。作为“光杆司令”,从技术到销售乃至记账,凡事都需亲历亲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代表处的人员也逐渐增多。他回忆说:“那几年其实挺锻炼人的,完全一个人,踏踏实实从头到尾给别人开创了一片天地。”当然,在为别人做嫁衣的同时,他自己也练就了一身本领。回过头来看,这段经历就像是为自己未来的创业提前进行的一次演习。

从1999年到2007年,丁开磊在DATALOG一干就是8年。2006年,DATALOG与另外一家公司合并,组织架构、管理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丁开磊选择了离开。

辞职后,他并没有马上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而是利用这段时间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一天,他从原来的一位南美同事那里得知,南美石油勘探和开发异常活跃,综合录井仪的市场空间很大而且非常开放!这个消息点燃了他心中早有的创业梦想。如今,他已经具备了实现这个梦想的条件:石油大学和红足1世官网的教育为他装备了扎实的专业和管理知识,在北京地质录井技术公司接触到了世界最先进的录井技术,而在DATALOG8年的“创业演习”更为他积累了足够的资源、资本及相关经验。创业,似乎已是万事俱备。如今,“东风”既来,他便没有理由不为自己的梦想付诸行动了。

很快,丁开磊注册成立了奥斐德石油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了几个伙伴开始研发自己的软件。由于之前对世界顶级设备的透彻了解,他得以博采众长,为公司建立了以技术为基础的核心优势。软件研发成功后,他们将硬件委托给别的厂家代工生产,公司自己派出技术人员驻厂进行质量控制,产品组装完成后便开始向世界各地推销。

过去的几年,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除了技术优势外,还得益于丁开磊的经营理念。他始终相信要想赢得客户的认同,最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最好的设备和服务。有一次,发往墨西哥的设备出了问题,他亲自带着员工赶赴现场,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进行调试,直到对方满意。他说,小公司的特点是比较灵活,一旦客户发现什么问题,这边立刻就能够着手解决。即使是客户的一些特殊的技术需要,我们也能够很快满足。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奥斐德专门设立了一个供客户使用的内部网站,公司的产品标准、技术手册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各种软件也会定期发布更新。客户一旦遇到新的问题,在网站上便可以得到解决。虽然持续为软件升级需要长期的技术研发和巨大的成本投入,他还是坚持对所有客户免费开放。他相信只有让客户看到自己的优势和持续不断的改进,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受益,才能保持良好而持久的合作。

之前在DATALOG的经历让丁开磊充分感受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在自己的公司里,他尽量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轻松活跃的氛围,让他们更好地发挥潜能。他为自己公司的员工修建了干净整洁的洗手间和淋浴室,在公司里购置了冰箱和微波炉,每月都会为当月过生日的员工举办派对。也正是如此,员工们都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最开始的那些创业伙伴也始终精诚团结。

千钧一发,力挽狂澜

公司的发展看似一帆风顺,然而丁开磊和他的团队也并非没有遭遇过“险滩”。

四月的一个早晨,巴西圣保罗打来的一个电话让他变得表情凝重。原来那边的一个订单突然被取消,对方临时决定改用美国DHI公司的设备。这原本是奥斐德今年最大的一笔订单——六台综合录井仪的租赁业务,而且前期协议都已经往来交换多轮,初步达成了一致,只待最后的签字。而且北京这边的工厂已经开工生产。突然通知订单被取消,丁开磊非常焦急,但他并没有乱了阵脚,也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果断订了当天下午到圣保罗的机票,决定去探个究竟。

飞机刚在机场落稳,丁开磊就赶忙与当地的负责人取得联系,告知对方自己已到机场,要求他们暂缓与美方签约。对方由于毁约在先,不好拒绝他的要求,同意暂缓签约,先同他见面。

到了那边的公司,丁开磊对负责人说:“你把双方的条件摆出来,我们一条条来对比。”公司会议室的墙上,投影仪将双方公司合同的主要条款同时打出。他对合同条款逐一分析对比,详细介绍了己方的优势:首先,奥斐德要求的是固定收益,而DHI要求按比例分成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哪种报价能获得更多优惠取决于巴西公司未来的收入预期:油价上扬、作业饱满的情况下,奥斐德的条件更有吸引力;反之,DHI占有一定优势。他认为未来油价走高的可能性更大,并详细地解释了原因。其次,采用DHI的设备会产生较高的转换成本。由于这家公司此前已经购买了5台奥斐德的设备,公司的操作人员对这些设备已非常熟悉,如果临时改换DHI的设备,他们还需要重新接受培训,大多数备件也将无法通用,这其中存在的转换成本不容忽视。最后,他也做出了一些让步,承诺在当地建立一个备件库,并在那里派驻或者当地雇用一名技术人员,以支持这10几台综合录井仪的现场作业;巴西公司需要的备件可以随时从备件库中获得补充。就这样,对方终于被他说服了,同意与奥斐德签约。现在,这6台综合录井仪已经全部发货。

越过“险滩”,奥斐德继续开足马力,扬帆远航。如今,它的产品已经远销墨西哥、哥伦比亚、巴西、委内瑞拉以及美国等地,当地公司也常常派员工到北京来接受技术培训。原来总是我们中国人出国接受先进的技术培训,如今看到肤色各异的外国人千里迢迢地赶到自己的公司参加培训,丁开磊感到非常自豪。他希望有一天奥斐德能够成为这个领域里的佼佼者,为了这个目标,他和伙伴们还要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采访时间:2010年9月8日下午

采访地点:北京奥斐德石油技术有限公司

采访:万军 王万忻 李昊

撰稿:李昊(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