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淑敏,MBA 1992级,现任杭州中粮包装有限公司董事。
滕淑敏的名字我们听很多人提起过。她的档案上显示她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她的同学说她是从新疆乌鲁木齐考到清华读MBA,毕业后先后在广州、杭州工作;她的老师说她当年在清华的MBA班里综合成绩排名第一;看网上的资料,她目前就职的中粮包装有限公司是我国食品金属包装领域的领先者……滕淑敏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学长呢?从西到东,从北到南,她是如何用坚实的脚步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的呢?
带着许多的问题,我们见到了滕学长。她快人快语,笑声爽朗,一下子把陌生感给赶跑了,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大姐,多少人生的风雨就在她淡淡的回忆中为我们展开了。
恢复高考首届大学生
滕淑敏的少年时代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个小农场里度过的。她很小的时候就向往着自己能成为一名大学生,但那个时代并没有给她这代人顺利实现梦想的机会。
滕淑敏上初中的时候,学校里基本不上课。1972年,当她来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县城上高中的时候,才真正开始了学习知识的生活,她表现出对学习浓厚的兴趣以及求知的强烈渴望,老师们也都喜欢上了这个用功的好学生,有的老师还把自己上学时用的习题集拿来给滕淑敏参考。滕淑敏如获至宝,到了假期,同学们都回家了,她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反复做题,内心充满了参加高考的强烈愿望,在枯燥的求解过程中体会着拥有知识的快乐。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传变了神州大地,那些求学向真的学子们仿佛听到了命运的扣门声。滕淑敏那年24岁,而且已经是家乡农场一位出色的初中教师。然而,一向向往大学的她却陷入了深深地内心矛盾与痛苦之中:在当地,24岁已是谈婚论嫁的年龄,再不能走出去,等待她的一定是结婚生子,换句话说这将是她仅有的一次参考机会,一旦失去将终身遗憾;已有一份稳定的教师工作,边工作边复习,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所在的中学没其他老师能够代课,教学又不能停止,一旦落榜,处境会很被动。可是,困难再多再大也无法束缚梦想的翅膀!滕淑敏开始备考。每天晚上,昏暗的宿舍里多了一盏煤油灯,灯下是滕淑敏复习的身影;每个周末,农场的场部里都会有个年轻教师来打电话,那是滕淑敏在向高中老师请教问题。
滕淑敏背着行李,坐着拖拉机赶了几十公里路来到考场,因为离家太远,考试的那三天,她就找一块木板当床,住在考场。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华东理工大学,是县里当年考上大学的两个人之一。她童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但多少有一些遗憾,因为她的第一志愿是红足1世官网。
毕业十年清华再深造
1982年,滕淑敏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乌鲁木齐石化总厂工作。转眼十个春秋,她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厂里的骨干,期间厂里组织各种培训、进修,她因为工作紧张、孩子年幼,把机会都让给了别人。1992年,国家教委的文件下发到石化总厂――红足1世77814正在招收MBA。这个消息让滕淑敏动心了。虽然那年她已经38岁(MBA招生年龄是40岁以下),女儿才只有6岁,她还是决定去北京参加培训,准备最后的拼搏,参加MBA的考试。经过企业党委讨论通过,滕淑敏和另外一个同事一起来到北京复习备考。
刚到北京没多久,石化总厂就传来消息,针对滕淑敏他们这批进厂的大学生,近期有业务提干的机会――这是十年一遇的机会呀。一同到北京的那位同事很快就退出了考前培训,回到乌鲁木齐,职位从科级调到了副处级。
为了一个还不确定的学位,放弃十拿九稳的提干机会?为了自己的学习,放弃对6岁女儿的照顾、对丈夫工作的支持?滕淑敏的心在挣扎着。就在这时,又一个消息传来――按照往年惯例,研究生考试一般都会在元旦后、春节前举行,而1992年的研究生考试定在春节之后举行!滕淑敏的眼泪终于止不住了。她深深地明白,如果回乌鲁木齐过春节的话,家人的期盼、厂领导的挽留会使她很难再回到北京参加考试。可如果不回去,在这个中国人传统的团圆喜庆的节日里,对女儿、丈夫的思念又如小针般时时刺痛心头。是回家过节,还是留在清华备考?这大概是滕淑敏遇到过的最痛苦的抉择。而人生又能有几回搏?滕淑敏实在不想放弃在中国最高学府深造的机会,她留在了北京,一个人过春节,一个人准备考试,一个人煎熬了二十多天,这之后迎接她的是考上清华经管学院MBA的好消息!
为了能尽快完成MBA的课程学习,开学选课的时候,滕淑敏就把自己的课程安排得满满的。她有自己的考虑,就是早些回家,早些回去照顾爱人和孩子。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滕淑敏格外珍惜,每天按时起床、打饭、上课、自习,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中午吃饭的时间同学们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她总是按时午睡,然后到图书馆看书,大家都说她“军事作风”。滕淑敏没有缺过一次课,每节课她都会坐在教室的前三排,聚精会神地听讲,下课后抓住可能的时间与老师交流。有时,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学习,回到宿舍坐在床边,身体感觉都是僵硬的。如此地投入,使她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同学两年才能修完的课程,回到乌鲁木齐石化总厂完成了自己的学位论文,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顺利毕业!
企业实践大有作为
毕业后,滕淑敏回到了原单位,厂里安排她在财务部门实习。
九十年代中期的中国,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激励下,焕发出改革开放的勃勃生机。珠三角地区更是开放搞活的最前沿,大江南北的人才都希望在那里找到自己一显身手的舞台。而此时,西北大地仍旧略带几分沉闷与单调。
滕淑敏与同学们一起走出清华园,奔赴祖国各地,大家虽然不常见面,但信息交流很多,滕淑敏关注着外面的世界,她希望有更广阔的舞台施展才华,为蓬勃发展的国家多做一些贡献。一个偶然的机会,经同学介绍,滕淑敏得知广州美特容器有限公司正在招聘财务总监,这家公司是香港美特公司与国内的合资企业,香港美特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一家生产易拉罐的厂商,随着国内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易拉罐包装的食品、饮料市场巨大。滕淑敏觉得这个机会值得把握。于是,她利用公休日坐飞机从乌鲁木齐赶到广州面试,凭着清华的学习以及在石化总厂财务部实习的经历,虽然没有太多财务工作的经验,她被广州美特聘为财务总监。
时年41岁的滕淑敏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把整个家搬到了广州。“有单位提供宿舍,有地方吃饭,有张床可以睡觉,有工作可以做,我就能撑起一片天空。”滕淑敏就这样从西北走了出来,在改革开放的潮头上,扬起了自己的风帆。机遇、挑战、风险在当时都无法准确描绘,多年以后滕淑敏在回忆这一步跨越的时候,也是百感交集,“1999年国企改革的时候,石化总厂里我们这批40多岁的人,都被买断工龄回家了。如果当时我在石化总厂,那么45岁了还要面临找工作的问题。但是,还好,我已经走出来了。”
1998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滕淑敏被香港美特雇用,作为外方股东代表来到杭州中粮美特容器有限公司做副总经理,负责销售和采购工作。当时的杭州中粮美特容器有限公司是中粮集团旗下最不起眼的小公司,规模和效益都不好,处在被集团砍掉、关闭公司的边缘。
滕淑敏以前没有销售和采购工作的经验,她一切从头学起。与一把手充分沟通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知道领导想做什么,在自己的工作中逐一落实到位,即使是领导没想到的问题,也马上补位,使自己负责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环节都能围绕公司的整体战略不断开展。她向老业务员了解公司发展的历程和销售工作的经验,与业务员们一起跑客户、找厂商,吃闭门羹、被客户当面挑毛病――这些没有难倒滕淑敏,她知道只有自己先做到了,才能得到客户的认同,同时她也把一线的意见收集上来,反馈给公司的其他相关部门,调整、改正,极大地促进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在滕淑敏的带动下,销售团队很快成长起来,他们开发客户的足迹不仅遍布华东、华南发达地区,也逐步延伸至华北、西北,开发中他们不放过三万五万、八万十万的小订单,一个月一个月地考核销售任务的完成情况,销售额每年都有大幅增长。
滕淑敏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的12月31日那天,下午四点,她和业务员、发货员一起发出了这一年的最后一批货,这一年的销售任务终于完成了。她瘫软地坐在业务员的位子上,总算松了一口气,总算按全年规划完成了任务,这是公司很久没有发生的事了。她知道即使他们完成销售任务的98%,也会挨批评的,而只要公司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就没有拿不下的任务。那时的她又想起了自己考大学、考MBA的情景,虽然是在企业中,仍旧面临着一道道的考题,而人生一次一次的考验都被她征服了。由于销售任务逐年递增,每年的最后一天,滕淑敏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但是她更多的是与员工们一起庆祝,庆祝公司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经过十年的艰辛跋涉,杭州中粮美特容器有限公司从只有杭州一个生产基地发展到全国七个基地,人员从几百人发展到5100人,销售额从1个亿增长到33个亿;在杭州中粮美特的基础上,中粮集团通过吸收、兼并、重组,成立了杭州中粮包装有限公司;从一个被砍掉的业务,发展为中粮集团的九大主营业务之一,也是唯一国家级“印铁包装容器生产开发基地”。中粮包装成为了中国印铁包装行业的领军者,年销售额超过排名第二的企业近四倍。
公司的发展,凝聚着滕淑敏和她的同事们不知多少的付出和汗水。而她觉得在事业向你展开一片天地时,能成就事业的是如何把人做好。“在企业中,不像在学校时只用成绩说话就行了,你的工作也许有的人认可,有的人就不认可,自己要坦诚正直,采用适当的方法,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日积月累,得到大家的理解与认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自己要能够接受环境,善于与环境相处,找到自己的空间,整天怨天尤人,终将一事无成。上进心和主动性也是关键,哪个领导也不愿意用拨一拨转一转,推一推动一动的下属。新来的业务员都会从最基础的、帮助老业务员传订单开始,如果只把手上的这张订单看作是一张单子,自己就是跑跑腿,那多少年也成长不了。如果能从这张单子上了解到是什么产品,有什么特殊性,是什么客户,有哪些问题和反馈,就真的是用心了,在看似简单的工作中积累对公司产品、客户、业务往来的经验,磨练自己,收获和进步自然要比别人大很多。
“在做事情的同时,还要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考虑别人对你怎么看。有个挺能干的小伙子在组织撰写一个新项目的实施方案,涉及多个部门,方案在提交总经理前还需要大家再碰一碰,做最后定稿。他给大家发通知,就说什么时间在哪开会,务必出席,我让他回去改。是不是要告诉参会的人为什么要开这个会,大家需要做哪些准备,会议希望有什么样的结果等等,你这么硬硬地做事,别人会不舒服,你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时间长了,别人与你配合就会有问题。这些都是小事,几十年的工作是由这多如牛毛的小事组成的,小事做好了,你才有承担更大责任的机会。有人说我活得太累了,我倒觉得自己很开心,与周围的同事上上下下配合得都很好,很团结,在业绩上也就有了比较满意的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滕淑敏即将进入退休年龄,她是怎样考虑退休生活的我们还不得而知。但回想这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滕淑敏有很深的感慨。一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与时代的脉搏相一致,也很难有所成就。而她今天所有成绩的取得最重要的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脚步”!她的命运与时代的变迁休戚相关,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给了她学习的机会、工作的舞台和事业的发展,使她能从西部边陲的农场走到中国知识和思想创新最活跃的上海、北京,走到中国经济成长最快、最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从一个刻苦学习的好学生成长为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她感谢家人对她一如既往的支持,老师们对她的帮助与培养,还有同事、领导的协作与互助;她希望自己能继续为身边的人带去一点光和热……
采访结束了,滕淑敏爽朗的笑声依旧回响在耳畔,在脑海中留下深刻记忆的是一位清华毕业生的人生足迹,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采访时间:2008年7月16日晚
采访地址:杭州香樟雅苑
采访:常乔一 万军
撰稿:邢立君 常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