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足1世官网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坚持,才能看到更好的风景——记MBA1998级贾纪平

2009-03-04
阅读:

坚持,才能看到更好的风景

——记MBA1998级贾纪平

贾纪平,MBA1998级,现任数码媒体集团有限公司(DMG,Digital Media Group)副总经理(主管商务拓展)。

在数码媒体集团的北京会议室见到贾纪平学长时,他刚刚参加了环青海湖自行车活动回来,皮肤略黑,却神采奕奕。在带领我们参观了办公区域和媒体控制系统后,采访正式开始。

开创清华经管MBA“入学导向”活动

1998年,贾纪平考入清华经管学院,成为清华经管与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合作的国际MBA项目第二届学生。

两年的MBA学习生活忙碌而又短暂,其间使贾纪平至今难忘,也倍感自豪的事情,就是他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开创了清华经管MBA的“入学导向”活动(Orientation)。

入学导向是起源于美国著名商学院的一项传统培训活动,旨在帮助新生更好地融入学校及学院文化,拓展其自身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意识,锻造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尽快熟悉学习环境,了解他们所涉及的资源、制度等信息。如今,这一活动已成为国内众多高校MBA新生入学后第一周的常规项目。

贾纪平读MBA一年级的时候,经管学院乃至国内其他院校还没有自己的入学导向,只有受邀到清华来交流的MIT学生帮助组织一些类似的课程和活动。经过初次体验,贾纪平和同学们感到此项活动很有意义,便主动向MIT学生了解详细信息。随后,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么好的活动不如自己来做!担任班长的他马上向全班同学提出了这一建议,并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同学们不仅认为活动本身很有价值,而且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自身也能够受益。在和班主任石永恒老师交换意见后,贾纪平和同学们又分别向时任副院长的陈章武老师、时任常务副院长的赵纯均老师汇报了想法,赵老师当即表示:想法很好,但是难度也非常大,学院支持你们去做这个事情,也会尽最大努力配合协助。在得到院领导的肯定及鼓舞后,全班同学随即形成了一个项目团队开始筹划。

筹划工作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想法是首创的,但所有人都没有相关经验,活动该如何策划、组织、内容该怎样设计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从零开始。MIT的交流学生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回国后发来了以往开展入学导向的历史文件、照片及影像资料,大家一边消化这些材料,学习其中的成功经验,一边设计活动方案。此时MIT学生又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当年8月,MIT斯隆管理学院将要举办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导向,MIT学生与校方沟通,希望邀请清华的同学来参加。斯隆方面最终同意邀请四位学生前往,并承担赴美期间的各项费用。这个消息给了贾纪平和同学们莫大的鼓励!大家充满了干劲,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讨论起方案来。

活动方案逐渐成型后,紧接着面临的问题就是五天时间的活动经费从哪里来?如今大学活动中最常见的企业赞助成为了当时整个筹备工作中最难的一部分。美国商学院的入学导向活动一般都是由知名企业赞助的,同学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获得企业的赞助。适逢暑假,班上很多同学都在实习,将近一半的同学还远在香港。大家一边工作,一边准备入学导向的讲义,定期讨论、修改、备课,贾纪平发动所有同学在工作之余出去拉赞助,目标是五家企业。最早的一家是由贾纪平谈妥的,之后又陆续有三位同学说服了自己所在的实习单位。直到开学前,还有一家没有眉目,陈章武老师得知后,主动帮助他们联系了一家赞助单位,所有的赞助才最终落实到位。

学院对大家的工作也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院领导定期与同学们沟通,了解工作进展以及筹备过程中的困难;为了方便工作,学院还专门调出了一间教师办公室供同学们使用;在得到斯隆的邀请后,需要办理因公护照,相关负责老师大力协助,出具所需的各种证明,使同学们可以如期成行……

经过全班人的选举,贾纪平及另外三名同学作为代表来到MIT,他们白天全程参与斯隆的入学导向,并将自己在活动策划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MIT的师生一起探讨交流,晚上还在不断修改着自己的活动方案以臻完善。美国之行不但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入学导向的价值与意义,在活动的策划、组织方面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第一届清华学生自己组织的入学导向在贾纪平和同学们回到北京后正式拉开了帷幕,五天的活动按照不同的主题分别邀请了五家赞助企业,包括三星、英国石油、康柏、中远、溢达的高管担任嘉宾,就职业规划、企业管理等话题与同学们分享经验、交流互动,大家精心准备的讲课内容受到了MBA新生的一致好评。来年的第二届活动,已是毕业生的贾纪平又继续帮助在校的二年级学生做了很多组织和推动工作,因为他希望这个凝聚了很多人心血的活动不仅仅昙花一现,而能够延续下去成为学院的一项传统。

贾纪平的愿望已经实现了,之后每年的新生入学,都会参加入学导向活动,但可能很少有人会了解他们当年为了推动这个活动所付出的努力。贾纪平很欣慰地告诉我们,这个活动能成功得益于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全班四十位同学全部参与进来,承担了讲课老师、组织、联络、沟通、后勤保障等一系列的工作,学院的大力支持是坚实的后盾,斯隆管理学院从院方到学生给与了帮助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他在其中的角色,就是把同学组织起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给大家鼓励加油,最终一起坚持下来。

贾纪平在讲述当年的这段经历时很动情,脸上始终充满了神采,“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一定要敢于创新,哪怕它看起来是多么的难以实现。斯隆邀请我们去美国并负担所有费用在当时看来也是不可想象的,但经过努力最终都成为了现实。此外,一个好想法从无到有再到最终实现,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有梦想还要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梦想才能变为现实。在MBA期间我们做成了这件事尤其有意义,不但给了我一次将所学的计划、领导、组织、沟通协调等知识用于实践的机会,在各方面能力培养上得到了长足的锻炼,对自己的意志品质也是一次磨炼,这些都让我终生受益。”

创业,创新,创造新市场

2001年底,正值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候,在风险投资公司工作的贾纪平在和朋友聊天时认为,IT的技术应该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许多传统行业在采用更多的IT技术后应该产生出很多新的机会。他们寻找到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把计算机、通讯以及多媒体显示技术应用于城市的地铁,通过乘客信息系统(PIS,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这项新技术向乘客提供实时的资讯将大大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这套系统,不仅可以为地铁乘客准确预报列车的到站时间、列车编组、列车行驶方向、线路、站名、换乘信息等,还能够在地铁发生故障或者出现重大灾害事故时,将紧急信息有效传达给乘客并引导乘客有序疏散,在乘客时刻掌握实用地铁运营信息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地铁运营公司提高运营质量。贾纪平认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机会,将新的技术应用于地铁这一传统行业是一项大胆的创新,相当于开创一个新的行业,一定能够大有作为。此外,MBA期间开创入学导向的经历也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当年也是凭借着坚持将一个好想法最终变成现实,他相信这一次他同样能够做成!他毅然辞职,和几个朋友一同创办了数码媒体集团,走上了艰辛却又充满乐趣的创业之路。

当时,PIS系统这项技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项创新,他们首先找到上海地铁推介系统,对方当即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因为系统本身兼有视频媒体的功能,除了播放地铁运营相关信息外,还可以用于商业广告的开发。所以,一旦投资并建设好这套系统,对方可以将系统的媒体广告运营权交给数码媒体来整体运作。公司领导层在沟通后,一致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商业模式,依托于自身的技术背景做媒体运营开发不但具有先天的优势,而且能够进一步挖掘市场需求,向地铁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增值化服务。因此,公司的定位开始向“技术+媒体”的模式转变。2002年10月,上海地铁安装了整个亚洲第一套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多媒体乘客信息系统。2003年2月,韩国大邱地铁发生重大火灾,伤亡情况十分惨重,地铁安全的重要性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主管安全工作的上海市长,在听说这套系统后专门前往上海地铁视察,并观看了各项功能的演示。此后,系统的推广工作开展顺利,到目前为止,DMG在包括香港在内的的国内全部有地铁的城市,以及正在修建地铁的成都等城市均有技术或者媒体运营方面的输出。

在技术领域,DMG对PIS系统持续改进,拥有多项独立开发专利技术,多年来拥有零事故纪录,系统的媒体编排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的地铁线路或站点安排不同的广告版本播放,满足客户按需传播,精准投放的需求;在媒体内容方面,DMG不断探索新的创意表现手法,2007年筹拍全球首创的地铁媒体剧《晴天日记》,播出之后极受好评,根据独立数据调研公司的调查结果,由星巴克投资的该软性广告剧的到达率已达75%,比其他传统电视剧高出数倍,极大地提升了广告的推广效果和媒体价值。

在贾纪平看来,这些创新同时创造了“地铁+广告商”这一全新市场让自己最有成就感,“应该已经开创了十几亿的市场,国内目前在修建地铁的城市非常多,这个市场还将继续迅速扩张,过百亿的市场规模指日可待。”他畅言道。创造市场后必然会随之带来竞争,贾纪平也直言竞争对手很多,但完全一样的公司其实没有。在系统的建造和媒体运营方面都会面临竞争,但真正能够既提供完整的方案,又能够提供后期媒体运营服务的只有DMG,其最大优势就是对地铁需求的准确把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媒体运营服务,同时还能根据运营的需要持续地改进技术。目前,DMG在技术服务领域仍然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在媒体资源拥有量上也位列第一。

坚持,才能看到更好的风景

DMG的发展看似一帆风顺,但其中经历过多少艰难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够体会。贾纪平开玩笑地说道:“这个企业发展到今天六年多的时间,没有一百次,可能也有五十次死掉的机会。”创业前期,资金非常有限,而开展业务和实施项目的周期相对较长,有时难以满足企业正常运营的现金流需求。最艰难的时候,包括贾纪平在内的高管团队连续七个月没有领工资,员工两个月没有发工资。到第三个月时,所有的高管成员一起凑钱给员工发了工资。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团队成员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陆续离开公司,当年的创业团队成员如今只有少数几个人还留在公司。

贾纪平谈到当年的这些经历虽然轻描淡写,但脸上坚毅的神情却不曾改变。“每个人都会有梦想,都会有非常希望做成的事情。但是任何事情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会非常艰难,而我的信条是哪怕只有最后一口气,也一定要去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企业更加需要这样一种坚持,坚持其实来源于创业的核心团队。有的项目我们付出了很艰辛的努力,甚至可能投入了非常多的感情,最后还是没能拿下来,我也会非常的失落。但我的同事从没有看过我垂头丧气,即使是再困难的时候,有些人都准备放弃了,他看到我每天还是充满热情、精力旺盛的拼命工作,慢慢地他也会受到感染,会从我的身上看到希望,然后大家一起努力。”他微笑着说道。

正是有了这份坚持,贾纪平和DMG共同走过了六年多的时间,期间除了销售管理工作以外,他几乎做过所有的工作,包括工程管理和首席财务官等职务。任职CFO期间,他帮助公司成功引进了两轮总金额累计近4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以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及提升服务质量。如今,他的职位是主管商务拓展的副总经理,负责面向全国各地地铁的业务拓展,这个庞大的市场仍将面临激烈的竞争,但他始终满怀信心。

尽管工作非常忙碌,贾纪平在工作之余还是不断寻找新的挑战。他还喜欢爬山,有时会在周五晚上搭飞机去其他的城市,利用周末两天的时间去征服一座山峰。

而说到这一次的青海湖环湖自行车活动,难掩兴奋之情的贾纪平向我们讲述了其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我是自己在网上报名参加的,虽然因为体力原因,只参加了半程200公里,但是也非常有挑战性。有一天,我们因为没有后援车,当天必须骑完97公里。当我骑到51公里的时候,就开始有一种绝望的感觉。那里的海拔是2900到3300米,还有一段连续14公里的上坡,当时我的体力基本接近极限,只能自己给自己鼓劲儿,只能坚持,没有退路,也没有人能替代你。那一段确实非常艰难,骑上去以后却发现后面的路是连续的下坡,根本不用蹬,还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那种快乐的感觉别人根本无法体会。可如果之前我没有骑上坡,就体验不到后面的那份快乐,这也是这个活动最有意义的地方。”对贾纪平来说,参加这样的活动不单是体力上的考验,挑战了自己的极限,更是对自我意志的磨练,因为人生的道路上同样需要坚持。

贾纪平一直信奉一个想法:眼前的困难对每个人来说总是最难的,但当你真正坚持住并经历过这些困难,再回头看看的时候就发现其实那些根本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你体验了这个过程,从中能够汲取成长的养料,收获快乐和更加广阔的未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凭借着这一份坚持,贾纪平的未来一定会看到更美好的风景!

采访时间:2008年9月2日10:30-12:30

采访地点:数码媒体集团北京会议室

采访:邢立君、乔蓉

撰稿:乔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