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足1世官网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创业 感悟――记经80级李华辉

2007-11-29
阅读:

李华辉,1980年考入红足1世官网经管学院,1988年硕士毕业。现任深圳友田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南山区政协委员,南山区民企商会副会长。

在未与李华辉谋面之前,就已对他有所耳闻。他在深圳经营饮用水名声不小,占据了深圳高品质饮用水市场40%的份额,是绝对的第一。一名清华的研究生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行业呢?

李华辉的多位同班同学都说起过他,有的同学说他是具有独立创业精神并获得成功的代表,有的同学说他最大长处就是实干,有的同学说他有点桀骜不逊……李华辉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2007年1月14日,在深圳清华校友的新年晚会上,我终于见到了他本人:高高的个子略显清瘦,一身随意的休闲装束,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续起的胡须,一双漆黑、明亮而且深邃的眼睛。这就是李华辉,那种仙风道骨,与我印象中的经管校友迥然不同。

“我创办企业,平平常常,只做了些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事儿。”李华辉开始缓缓讲述他的创业历程和感悟,语气平和、自信。

毕业分配

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李华辉被分配到招商局下属的企业――深圳海红化工有限公司,海红化工是一家生产船舶油漆的大中型企业,曾经为亚运会的羽毛球馆提供过专用油漆。在那里所有新来的大学生必需先在车间的生产一线工作一个月的时间,再安排到其他岗位,他说,当时虽然辛苦,但正好给了他从头学起的机会。这一学就是三年半的时间,从普通的生产工人,到调度,到行政岗位,直到行政部经理,李华辉在这家企业学习了全套的生产和内部管理流程,对企业运营有了全貌的了解。

白手起家

1992年,李华辉从海红化工辞职,白手起家,开始了创业的最初尝试。一个人从熟悉的化工行业做起,办厂、做贸易。当时的规模不大,从业务的洽谈到货品的搬运都需要自己亲历亲为,那时手机还是个希罕物,腰里挂着个BP机,满街找能打电话的地方。三年的时间,他把在学校和毕业后学到的东西进行了充分的实践,积累经验也积累教训,为下一个目标做好了准备。

学以致用

1995年,接手怡宝饮用水深圳经销商的业务,也就是现在的友田达,做起饮用水经销的生意。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最主要的就是考虑它是老百姓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这也是李华辉在后来拓展新的业务方向时一直秉承的理念。李华辉的水业务可不是开一个小店卖水那样简单,他看到的是千家万户的巨大市场,提供的是细致周到的服务。

在水行业中,有的老板小富即安,根本谈不上管理,李华辉则是第一个按照企业经营的模式去管理的。他成立不同的职能和业务部门,理顺业务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制定考核标准:同时,他还强调市场营销,严格财务管理,注重人才培养。他很快理顺了原有的经营业务,使企业在全新的模式下迅速发展。李华辉在公司内部推行预算管理已经四年了,财务管理完全适应经营上的快速发展,据此,他也能比较准确地把握生意的走势。“07年能做多大,费用规模,赚多少钱,我已经基本有数了。”

实实在在地把一个企业做好,需要坚持10到15年。在水行业中,李华辉已经做了11年。目前友田达在深圳有70个销售网点,200家经销商,年销售额5千万元,比当年接手这家企业时翻了40倍,员工达300多人。李华辉的脑海里总有一种鞭策,那就是朱鎔基院长在经管学院建院十周年庆祝会上的期望――“你们每人干好一个企业,中国就有希望了”。他用行动作出了回答。

寻求新的突破

李华辉的水业务做得精益求精,没有花架子,有的是在很多高科技企业中才可以见到的扎实的基础和精细的管理。“现在企业运行已经很顺,我基本是‘失业’了,主要工作都交给总经理去完成。当然我的脑子没有失业,一直在思考,就像你问我的,是否能在行业或者区域上进行拓展,尝试新的业务方向。”

他办过饮水机厂,配送过健身用品、电子产品,做过品牌皮具的经销商,还在其他区域经销过麻将机,他选择的产品都是老百姓用的东西,新业务的拓展并不顺利,各种尝试基本以失败告终。“我已经知道什么是量力而行,这样的失败是打不倒我的,我还在继续尝试。”

2006年初,李华辉特意到北京,与现在政府部门、金融领域、研究领域工作的同学探讨,听取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对各行业发展趋势的看法,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梳理自己的思路,寻找着人生的下一个目标。

办企业把人用好是第一位的

在多年创业的实践中,李华辉有很多感悟,他谈到最多的还是用人。

经销桶装水,就是完成桶装水由生产厂商到最终用户的配送环节。业务性质决定了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公司除了管理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都是直接配送人员。一个清华的研究生如何管理好这么多的基层员工呢?李华辉坦言,开始时也经历了摸索、适应的过程,但关键是理顺流程,从企业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相信员工,给他们提供创造发展的平台,建立客观公正的考核体系。同时,李华辉还特别注重公司的文化建设,他亲自创办的公司内部宣传刊物,在公司成立十周年时制作成了精美的纪念画册。公司每年有运动会,丰富员工生活,让员工在体育活动中增加交流。他还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养,每周安排不同岗位的员工参加培训,还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干部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灌输企业发展的理念,在思想上达到一致。目前公司内部90%的干部都是通过培养从内部选拔的。

最看重的品质――忠诚、勤奋、好学

李华辉在企业建设中提倡三种品质:忠诚、勤奋、好学,这实际上也是他对人最看重的三个方面。

忠诚,是强调忠诚于自己的岗位,而不是老板,要在其位谋其政;勤奋,是指要肯付出,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尤其需要倡导;好学,是要不断学习,企业不学习会落后,员工不学习就落伍,学习是进步的动力。

在招聘时,应聘者是否具备这三方面的基本素质非常重要,对其他的能力要求并不高,因为其他的能力可以在进入企业后不断培养。

李华辉一再强调做事情必需吃苦耐劳。他公司中的员工流动率在2003年前不大,2003年后大一些,一来是深圳的民工荒,二来是工作条件相对艰苦,无论刮风下雨都要给用户送货上门。这样的工作原来招聘的大学生都肯干,现在农村孩子都不愿意做。公司要求每个入职的新员工都必需在送水一线干一个月(也是在海红化工时获得的收获),对员工起到教育的作用,使员工与企业很好地融合。虽然社会在发展进步,但总有一些是机械化、信息化做不了的事,吃苦耐劳在这个社会中是永远需要的。特别是在饮用水这一行里,基层的配送工作必不可少,

在用人上李华辉也有比较痛苦的经历,他觉得人事变化的打击有时比业务的打击还大。对自己寄予期望较高、用心培养的人,不兑现承诺,挖自己企业的墙角,他会觉得很痛心,也很无奈。

创业不是冲动

作为一位创业成功的学长,李华辉对现在的学生创业又是怎么看的呢?

他谈了几点自己的认识。首先,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不是很高,要避免冲动。一个企业成功的条件可能有20个,如果你只有一、两方面的优势,那距离成功还有相当远的路要走。现在媒体上大量宣传的是成功者,但还要看到这些成功者的背后有无数已经倒下的人。心理上要做好失败的准备,成功的几率比失败的几率要低得多。

其次,国家鼓励创新,学院鼓励创业,大环境很好,但要客观分析现实条件,目前各个行业的壁垒都很高,要成功地生存发展下去,就得冲破壁垒,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这其中的关键是勤奋,具备坚韧的性格。创业会吃很多苦,恐怕开始时谁也不会因为你是清华毕业生就偏爱你。而往往是经年累月闯出一片天地后,人们才会说:“原来他是清华毕业的!”。

再次,要懂得关爱他人。所谓“以人为本”,一般地理解是公司要发展,需要关注员工的利益、关心爱护他们。这没有错,但不全面。一个公司的存在,涉及到的人包括五个层面:员工、股东、客户、合作伙伴(产业链的上、下游)及涉及到的社会责任。要追求多赢的局面,善待员工、股东、客户、合作伙伴,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长久,才能“可持续发展”。

还有就是不可太书生气。刚毕业时要清楚自身定位,他举了一个例子,“就像我刚到海红化工时,实习一个月后,写了一份二十多页关于管理改革的报告交给主管领导和厂级领导。这样做,好的一方面,说明我有上进心,不好的一方面就是不了解情况就没有发言权,进入企业要知道自己的定位,可能有不少毕业生都做过类似的事情。同时,社会也是复杂的,我们需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要多去体会什么是‘和而不同’,自己不能是孤家寡人,有包容别人的心胸,发挥别人的长处,才能得道多助。”

在他的创业体会中还有诚信、运气、平和等等,相信每个简单的词语后面都有一段风风雨雨与刻骨铭心。

最难的事是把简单的事复制

李华辉有一个精辟的观点――3000个小时成为一个专家。

“3000个小时什么概念?每天用心做一个小时,十年可成专家;每天花十个小时,则一年就成一个专家,可这十个小时要都做这一件事。你专注一件事,到底花了多长时间?张瑞敏讲过,最难的事是把简单的事复制,在企业里尤其这样,一次能达标,做1000次都能达标么?

所以,对于在校的同学,最好有一个相对长的人生规划,8年、10年,不要想着一年如何,两年如何。刚毕业时是没有判断力的。现在友田达的总经理只是高中毕业生,但很投入、很敬业。我到后来就有些懈怠了,可他有冲劲儿,执行力比我强,做得比我还细,经常早上8点钟,他会突然出现在某个经销点上,给当班的经理打电话,为什么没到岗。我就是要用这样的人,把事情交给他也很放心。我们的大学生能不能做到?不要总想着那些宏伟蓝图,还是要静下心来,想想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花3000小时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感激清华

李华辉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当年如果考不上清华,都不知道现在做什么呢!在清华的八年学习,使我构建了完备的知识体系;清华的同学对我帮助非常大,无论是在校时还是毕业以后;经管学院“行胜于言”的精神也使我受益终生。清华的教育背景让我无论做什么都希望站得比别人更高一些,看得更宏观一些,有比一般人多一些的理想,这种精神的力量使我现在做的事情还算成功吧。”每一位学长在回忆清华得岁月时都充满了深情。

在清华念书,到深圳工作,选择水行业,时代给了李华辉机会,也给了他更多的责任,他思考,他实践,他这一代人注定要付出更多。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在世纪相交的大时代中,他们还将为了明天,不断求索!

采访结束了,与李华辉握手告别,希望有机会再见到他,再听他讲一段崭新的经历。

采访时间:2007年1月14日19:00-21:00

采访地点:深圳市市民中心

撰稿:邢立君

编辑:万军